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中國史學史上
HISTORY OF CHINESE HISTORIOGRAPHY(1) 
開課學期
93-1 
授課對象
歷史學系  
授課教師
閻鴻中 
課號
Hist3064 
課程識別碼
103 34121 
班次
E1 
學分
全/半年
 
必/選修
選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一A,B,C(18:25~21:05) 
上課地點
共203 
備註
史學史
限學士班三年級以上 
Ceiba 課程網頁
http://ceiba.ntu.edu.tw/931chinesehistoriogE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學術史是對學問傳統的回顧和省
思。考察一門學問發展歷程,可
以為初學者指引學術的門徑,也
可以做為該學科反省和前瞻的憑
藉,這門課程的性質是以前者為
主,後者為輔。  

課程目標
課程的首要目標是探討中國史學
傳統的內涵與成就,並認識其在
整個學術和文化中的地位,其
次,也希望能對史學史這門學科
的研究成果、研究觀點和未來方
向約略識其梗概,以提供學生日
後取資借鏡、深入研討的基礎。
這門課程上學期自上古到初唐,
下學期由盛唐至現代。  
課程要求
1. 本課程講授、嬝版M討論並
重。課程進行的主軸在於嬝版M
討論史學史作品,並穿插重要史
學名著的選讀;講授的部分則補
充相關背景,以及提示為人忽略
的和最新的研究方向。
2. 課前嬝爭僕式A並隨堂繳交
摘要或作業,以利參與課堂討
論。上、下學期第2-7週交嬝的K
要;上學期第10-16週交文獻譯
釋、問答、書評等作業,下學期
第10-16週交專題書(文)評、專
題報告。
2. 課堂的報告、問答和討論列
入課堂表現的成績。
3. 隨課程需要分組查墨v籍和
研究文獻,並提出報告。
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另約時間 
指定閱讀
 
參考書目
參考書籍與資料庫(以書籍為限,各講書目隨堂發給)
A.主要讀物
1. 錢穆,中國史學名著(臺北:三民,1984/蘭臺,2001修訂版)意境宏闊,見解
獨到
2. 杜維運,中國史學史(三冊)(臺北:自印,三民經銷,1997-2004)詳細,多
引文
3. 白壽彝主編,中國史學史教本(北京師範大學,2000)簡要而多新見,作者皆當
今大陸史學史著名學者
4. 瞿林東,中國史學史綱(北京:北京,1999/臺北:五南,2002)作者亦為前書
作者之一(故部分內容相同),然此書體裁更擺脫階段論,論述更清晰詳明,近代部分稍
過簡單
5. 陳清泉等編,中國史學家評傳(三冊)(河南:中州古籍,1985台北藍燈有售翻
印本)對於史家生平和時代關聯比一般史學史遠為詳盡完整,由大陸史家合作寫成,各篇
水準雖不一致,但一般而言頗值參考
6. 倉修良編,中國史學名著評介(三冊)(臺北:里仁,1994/濟南:山東教育社,
1990)與前書特性相同,但以史書為主,又成書較晚,內容可相互印證比較

B.通論
1. 金毓黻 中國史學史 重慶:商務,1944;臺北:國立編譯館、洪氏等翻印 最早的
中國史學史專著,著重史書而忽略時代特性與思想內涵,但功力亦深,為後來著作之重要
基礎
2. 李宗侗 中國史學史 臺北:中華,1953 與前書大意相近而較簡明清晰
3. 李宗侗 史學概要 臺北:正中,1968 大致可視為前一著作之簡易版
4. 劉節 中國史學史稿 臺北:弘文館,1986 講義,故體裁不完備,為大陸早期不甚
染唯物色彩之史學史代表作,多有補充修訂金書之見解,略顯煩冗
5. 吳懷祺 中國史學思想史 合肥:安徽人民,1996
6. 內藤虎次郎 支那史學史 東京:清水弘文堂,1967/筑摩書房,1969
7. 增井經夫 中國(c755)歷史書:中國史學史 東京:刀水,1984
8. 王樹民 中國史學史綱要 北京:中華,1997 頗簡要
9. 宋衍申主編 中國史學史綱要 長春:東北師範大學,1996
10. 張舜徽主編 中國史學名著題解 北京:中國青年,1984
11. 尹達主編 中國史學發展史編寫組編著 中國史學發展史 河南:中州古籍,1985第
1版 具鮮明的左派史學意識,但部分主題用功亦深,為當時之代表作
12. 潘德深 中國史學史 臺北:五南,1994
13. 吳懷祺主編 中國史學思想通史 合肥:黃山書社,2002 分卷本,已出版有:秦漢
卷、宋遼金卷、元代卷、明代卷、清代卷、近代前後卷等。除主編負責宋遼金卷外,作者
均為大陸較年輕學者。

C.論文集
1. 吳澤主編,袁英光編選 中國史學史論集 上海:人民,1980 大陸早期重要論
文,頗多佳作
2. 杜維運、黃進興編 中國史學史論文選集(1~3冊) 臺北:華世,1976-1980
民初及臺灣稍早期重要論文,多值參考
3. 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系、中國通史教學研討會編輯 中西史學史研討會論文集 台
南:久洋,1986
4. 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系主編 第三屆史學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臺中市:青峰,
1991
5.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編輯 民國以來國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(三
冊) 臺北:國立臺灣大學出版組,1992
6. 魏格林(S. Weigelin-Schwiedrzik),施耐德(Axel Schneider)主編 中國史學史
研討會:從比較觀點出發論文集 臺北縣:稻鄉,1999

D.研究史
• 喬治忠、姜勝利編著 中國史學史研究述要 天津教育,1996 介紹大陸的史學
史研究

E.工具書
1. 明文書局編 中國史學史辭典 臺北:明文,1986 條目豐富,極方便的工具
書。
2. 邱樹森主編,《中國史學家辭典》 石家莊:河北教育,1990
3. 楊翼驤編 中國史學史資料編年(三冊) 天津:南開大學,1987-99

F.專論、散論
1. 紀昀等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•史部 臺灣商務
2. 朱希祖 中國史學通論 南京:獨立 1943
3. 周谷城 中國史學之進化 上海:生活 1947
4. 徐文珊 中國史學概論 臺北:維新 1973再版
5. 張孟倫 中國史學史論叢 蘭州:蘭州大學 1980
6. 周谷城 史學與美學 上海人民 1980
7. 柴德賡 史籍舉要 北京:北京/臺北:漢京 1982/1985
淺顯扼要,分體裁說明,廿五史尤詳,頗便初學。
8. 王樹民 史部要籍解題 臺北:木鐸/北京:中華
1983/2001 淺顯扼要,分體裁說明,頗便初學,介紹範圍較柴德賡書為
廣。
9. 不詳撰人 廿五史述要 臺北:世界 匯合前人
意見對做詳細評介
10. 陳光崇 中國史學史論叢 瀋陽:遼寧人民 1984
11. 杜維運 清代史學與史家 臺北:東大 1984初版
12. 陳高華、陳智超等 中國古代史史料學(又名:國史史料學)
北京:北京/臺北:崧高 1983/1985 分斷代介紹,可以認識從現代
史學研究角度所看見的傳統史書的史料特性,相當切實,對讀通史、斷代史和史學史都有
幫助
13. 張舜徽 史學三書平議 臺北:帛書 1985 就史通、
通志總序與文史通義條舉考評,具功力
14. 鄭鶴聲 中國史部目錄學 臺北:華世 1985再版 史部目錄
分類,可備檢索
15. 杜維運 中西古代史學比較 臺北:東大 1988 此方面開
山之作,淺顯
16. 袁英光、桂遵義 中國近代史學史 江蘇古籍 1989
17. 牛致功 唐代的史學與通鑑 西安:陝西師範 1989
18. 錢穆 中國史學發微 臺北:東大 1989初版
19. 杜維運 清代史學與史家 臺北:東大 1984初版 為作者最
具功力之作,其《中國史學史第三冊》清代部分多直接取材於此,而遠為簡略
20. 瞿林東 唐代史學論稿 北京師範大學 1989初版 見解寬
廣,行文明快,為作者最具功力之作
21. 雷家驥 中古史學觀念史 臺北:臺灣學生 1990 功力頗深
22. 瞿林東 中國史學散論 湖南教育 1992
23. 吳懷祺 宋代史學思想史 合肥:黃山書社 1992 內容已併
入所編《中國史學思想通史》宋遼金卷
24. 陳其泰 史學與中國文化傳統 北京:書目文獻 1992
側重推揚傳統史學思想,風格受白壽彝明顯影響
25. 陳其泰 史學與民族精神 北京:學苑 1999
26. 瞿林東 中國古代史學批評縱橫 北京:中華 1994初版
縱論中國史學觀念,多可參考
27. 蒙文通 經史抉原(《蒙文通文集》第三卷) 成都:巴蜀書社
1995 作者為民初今文經派學者,論史學亦從此一特殊觀點出發
28. 謝保成 隋唐五代史學 廈門大學 1995 功力甚深,頗具視

29. 逯耀東 胡適與當代史學家 臺北:東大 1998
30. 逯耀東 魏晉史學及其他 臺北:東大 1998
31. 白壽彝 中國史學史論集 北京:中華 1999 大陸史學
史研究重要領導者,對傳統史學思想與體裁持較欣賞之觀點;以對史記功力較深
32. 白壽彝 史學遺產六講 北京:北京 2004 除附錄一
文外,俱已收入前書
33. 陳光崇 通鑑新論 瀋陽:遼寧教育 1999 多新穎之論,頗精

34. 逯耀東 魏晉史學的思想與社會基礎 臺北:東大 2000
視野寬廣,為作者最具功力之作
35. 曾貽芬、崔文印 中國歷史文獻學史述要 北京:商務
2000 依時代介紹目錄、註釋、版本、校勘、輯佚、辨偽等學問的重要發展,
以專題成書,並不全面
36. 裴汝誠 半粟集 保定:河北大學 2000
37. 周少川 元代史學思想研究 北京:科學文獻 2001
38. 王德保 司馬光與《資治通鑑》 北京:中國社會科學
2001
39. 倉修良 史家•史籍•史學 濟南:山東教育 2000
40. 許凌雲 經史因緣 濟南:齊魯書社 2002
41. 倉修良 方志學通論(修訂本) 北京:方志 2003

42. 胡寶國 漢唐間史學的發展 北京:商務 2003 精要之佳
作,能賡續民初史學意識且辨證精密
G.史料與文獻選輯
1. 中國文化學院史學系編印 中國史學名著選讀 1971
2. 周予同主編 中國歷史文選 臺北:明文,1984/上海古籍,2002新版 選文具代表
性,註解允當
3. 張傳璽主編 中國歷史文獻簡明教程 北京大學,1990 註解較前書淺顯
4. 張衍田編著 中國歷史文選 臺北:時英,1998/北京大學 即前書之擴充修訂本,
頗便初學
5. 高振鐸、張家璠編,《中國歷史要籍介紹及選讀(上下)》 哈爾濱:黑龍江人民,
1982
6. 林瑞翰選注 國史資料選讀 臺北:五南,1992
7. 周秋生選注 江西古文精華叢書•史學卷 江西人民,1996

H.期刊
史學史研究 北京:北京師範大學,1980-
史學理論與史學史學刊 北京: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,2002-

I.常用的史籍資料庫
•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:由臺大圖書館「資料庫」連結
•故宮寒泉資料庫:http://210.69.170.100/s25/index.htm
•國學:http://www.guoxue.com/
• 中華文化網:http://uonova.starpower.com.tw/cultureweb/
• 漢學研究中心:http://ccs.ncl.edu.tw/chinese.html
• 中國期刊網:由臺大圖書館「資料庫」連結
• 中華民國期刊論文索引影像系統(1970-2003.03):由臺大圖書館「資料庫」連

• 中華博碩士論文系統,1960-1997:由臺大圖書館「資料庫」連結

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
No.
項目
百分比
說明
1. 
期中考 
30% 
 
2. 
期末考 
20% 
 
3. 
隨堂測驗 
0% 
 
4. 
作業 
25% 
 
5. 
報告 
25% 
 
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1週
9/13  概說:史學與史學史的界定 
第2週
9/20  教材介紹•史學史研究方法 
第3週
9/27  殷周時代的歷史意識、史官制度與神話傳說 選讀;卜辭、金文、尚書、詩經 
第4週
10/04  孔子歷史思想與春秋 選讀:論語、春秋 
第5週
10/11  春秋三傳與戰國史書 選讀:春秋三傳、禹貢、世本、竹書紀年、秦紀 
第6週
10/18  先秦至漢初的歷史觀──先秦至漢初諸子 選讀:戰國策、諸子 
第7週
10/25  第一次期中考
司馬遷與史記之一──著作緣由與太史公生平 選讀:太史公自序、報任少卿書 
第8週
11/01  司馬遷與史記之二──究天人、通古今 選讀:續前 
第9週
11/08  司馬遷與史記之三──各體選讀 
第10週
11/15  綜合討論 
第11週
11/22  續修史記與班固漢書 選讀:漢書 
第12週
11/29  漢晉史學的轉折 選讀:東觀漢記與各家後漢書、漢碑、論衡自敘 
第13週
12/06  第二次期中考
晉宋史學 選讀:三國志、三國志注、兩漢紀、世說新語及劉孝標注 
第14週
12/13  南北朝史學體裁與觀念之創新 選讀:水經注、方志、地理、史論史贊、詠史詩、制度、碑銘、傳記、自傳、畫像 
第15週
12/20  兩晉南北朝的正史傳統──兩晉南北朝正史 選讀:魏書、宋書、隋書 
第16週
12/27  史館制度的發展、確立與唐代官修史書 選讀:順宗實錄、舊唐書、貞觀政要 
第17週
1/03  史學理論體系之確立──史通 選讀:史通 
第18週
1/10  期末考